西方国家信康配资,崛起的原因是什么呢?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,大家本来都在老老实实的种地,为什么几百年前,欧洲忽然就崛起了呢?因为工业革命。标准答案,没有问题。
但是我们接着再往下追问一步,为什么工业革命诞生在欧洲呢?为什么没有在我们中国诞生呢?为什么没有在印度、在伊朗诞生呢?
因为欧洲人发明了蒸汽机,也是标准答案,也对。但是这个答案可就不全面了,而且它也不是根本的答案。工业革命并不是从蒸汽机开始的。
第一部分:蒸汽机
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有争议,普遍认为,是从珍妮纺纱机开始的。但是这个珍妮纺纱机,它可不是蒸汽机哈。它没有任何的机械动力,它是手摇的。
图片
而且蒸汽机对工业革命来说,它也没有我们想象的、那么的重要。因为蒸汽机刚刚发明的时候,非常的不好用。它的改良和普及,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。漫长到蒸汽机普及的时候,第一次工业革命都结束了。第二次工业革命都开始了。
一个新的技术,肯定会优先使用在军事上。1840年,鸦片战争的这一年。我们普遍认为,英国已经基本上,完成了工业革命。
但是蒸汽机在英国普及了吗?远远没有。只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使用,英国大部分的工厂,并没有普及这个机器,包括英国的军队。鸦片战争的时候,我们都听说过这么一个段子。
南京条约是在英国的军舰上签订的,清朝的官员登上英国的军舰,第一件事就是去找水牛。因为他们想不通啊,这么大的军舰,是靠什么来驱动的呢?下面肯定有一个力大无比的大水牛,拉着这个船走。
这个段子它根本就不符合历史的事实。1842年,南京条约签订的时候,任何一个中国人、哪怕是文盲。站在岸上看一眼就能知道,英国的军舰是靠什么来驱动的。
这是英国军队的旗舰舰康利华号,停留在南京郊外的场景,南京条约就是在这艘船上签订的。
图片
我们从这艘船上看到了什么?又长又大的桅杆。这些杆子是干嘛用的?挂帆布用的。这首船不是蒸汽机船,没有蒸汽机,而是一艘风帆船,靠风来驱动的。在动力上,和清朝军队的船,没有任何的区别。
这个场景,船已经停下来了,帆已经被降下来了,看的不是太清楚。我们再来看一下,英国人描绘的,这艘船前进时候的样子。
图片
十几个又高又大的帆鼓满了风。哪怕是一个三岁的小孩,三岁夸张了哈,一个八岁的小孩。站在岸上看一眼就知道,这艘船,它是靠风来驱动的。
不仅仅是这艘船,鸦片战争时期。所有的英国战列舰,全部都是靠风来驱动的,都是风帆战舰。这是1841年,英国舰队攻打浙江舟山的场景。
图片
前面的这些小船都是登陆用的,岸边的水太浅,大船靠不了岸,英国士兵是划着这些小木船登陆的。军舰都在后面的深水区。
我们看英国的这些军舰。无一例外的、清一色的,全部都挂着高高的桅杆。全部都是有风帆来驱动的。
那鸦片战争的时候,英国舰队连一艘,蒸汽机驱动的船都没有吗?工业革命不是已经完成了吗?怎么连军舰还是靠风呢?
有蒸汽船。但是很少,只有几个。而且体积也很小,甚至连武器、连火炮都没有安装。因为根本就不是用来打仗的。
当时的蒸汽机太笨重了,又大又笨,对方一发炮弹打过来,整艘船都报废了。蒸汽机战列舰,远远比不上风帆战列舰。当时的英国,根本就没有蒸汽机战列舰。
那英国人带着这几艘小蒸汽机船信康配资,干嘛用的呢?不是打仗用的,而是当作拖船来使用的。
南京条约是在南京签订的,但是从东海到南京,需要沿长江逆流而上啊。而且南京条约签订的时候,是八月份。长江流域是丰水期,水量大、水流的也快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风帆战舰逆流而上,可就比较困难了。
那咋办呢?用蒸汽机船拖着风帆战列舰,把军舰拖到南京去。这是鸦片战争时期,蒸汽机发挥的唯一作用。
一直到1850年,法国人才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,蒸汽动力的战列舰,拿破仑号。这个时候,鸦片战争已经结束八年了。
也许有人会说了,既然鸦片战争的时候。英国的军舰,跟我们的军舰一样,靠的都是风。这也没有代差呀?为什么大清国,被打成这个鬼样子呢?
这个问题说来可就话长了,我们今天不讨论这个。我们是用这段历史,来说明一个事实。
蒸汽机确实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。但是工业革命的本质并不是蒸汽机,工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,它也不是因为欧洲人发明了蒸汽机。那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什么呢?工业革命在欧洲这个地方,诞生的根本原因,到底是什么呢?
第二部分:分工协作
其实这个问题,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当中,已经回答过了。国富论开头就举了这么一个例子。英国有一个做针的工厂,就一个小小的别针,分成了十八道工序。把铁拉成铁丝。截断、拉直、打磨、钻孔。甚至连最后一步打包,都是专人来做,每个人只负责一道工序。
这样的生产方式,每个工人平均每天,可以生产四千枚针。注意哈,没有蒸汽机,没有任何机械动力,只是简单的分工。
但是同样的设备,如果没有这种分工,一个人完成所有工序的话,他一天连二十枚都生产不了。连分工协作的百分之一都不到。
这才是工业革命的内在本质,分工协作。它是生产关系的改变,它颠覆了农业社会几千年来,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。跟你有没有使用蒸汽机没有关系。蒸汽机它也不是、评判工业革命的核心标准。它只是工业革命诞生以后,一个技术上的进步而已。
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。蒸汽机只不过是工业革命的用。这种生产方式的改变,才是工业革命的体。
农业时代的时候,大家都认为,财富从哪里来。只有两样东西,土地、劳动。但是亚当斯密告诉大家,不对。财富从分工协作中来。
分工协作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效率,而效率可以带来财富。不管是土地还是人的劳动,都是有上限的。土地就这么多,人就算是不吃饭不睡觉,一天也只有二十四小时。但是效率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,没有最高,只有更高。
大家听完以后什么感觉,就这。要是英国人发明了蒸汽机,才完成了工业革命。所以在鸦片战争的时候,才把我们打的那么惨。这个原因我还可以接受,发明蒸汽机确实有难度。
但是分工协作这个事,分工协作可以带来效率这个事,道理很简单啊。我们怎么就没有发现呢,这不正常啊,我们比英国人笨吗?
这个道理我们是知道的。我们中国古代早就有,分工协作的生产方式了。比如说,景德镇的瓷器制造。《天工开物》当中,就详细记载了,制造瓷器有七十二道工序。每个工人只负责其中的几个,甚至一个工序。跟亚当斯密做针的工厂没有区别。
那核心的问题可就来了,既然工业革命的本质是分工协作。可分工协作这个东西,我们自古都有啊。我们的分工协作没有蒸汽机,亚当斯密的分工协作,它也没有蒸汽机呀,也是靠人工的呀。
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诞生国富论呢?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诞生工业革命呢?我们的分工协作,和亚当斯密的分工协作,它到底有什么区别呢?
第三部分:市场经济
从单个来看,没有区别,我们的分工协作不比英国的差。但是,规模不一样。
我们中国古代本质上,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。分工协作的生产方式,只在特殊的地点、特殊的行业,零星的存在。
你景德镇的瓷器,分工协作的再高明,全国也只有这么一个景德镇啊。把别的瓷器厂都算上,钧瓷、汝瓷、定瓷,全国也只有那么几个点。
中国古代的分工协作,它就像广袤大地上的萤火虫一样,它没有办法照亮小农经济的整个夜空。它也没有能力改变,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产关系。99%的民众都没有参与进来,都跟这种分工协作的生产方式,没有什么关系。工业革命信康配资,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。
而亚当斯密在写国富论的时候,英国的分工协作,已经是遍地存在了。每一个城市,甚至每一个乡镇,都存在大量的,分工协作的工厂的生产模式。一大半的英国民众,都被卷进来了。量变引起质变,英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,已经被彻底的颠覆了。工业革命在英国诞生,它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了。
我们再接着往下追问,为什么英国的分工协作,它就可以遍地开花呢?我们中国的分工协作,存在了上千年,为什么始终是萤火虫的状态呢?为什么始终都没有形成规模呢?
因为我们这里,没有市场的需求。不是因为技术上做不到,而是没有这个需求。我们就拿服装来说吧,这个需求是最大的。英国的工业革命,也是从纺织业开始的,珍妮纺纱机嘛。
穿越到古代,我搞一个纺织厂、服装厂,把工人招进来。分工协作,效率很高。家庭妇女在家里自己做衣服,一天只能做一件。但是我的工人,一天可以做十件,我的效率是你的十倍。请问,我是不是就可以发财了呢?
我的产品根本就卖不出去。因为没有需求,根本就没有市场。古代的农业社会,它的核心就在四个字,自给自足。男耕女织,吃的用的穿的,全都有我自个来生产。
就算家里的铁锅我生产不了,但是村头有个铁匠。我拿袋粮食跟他换就行了,我是不需要市场的,我对市场没有需求。你服装厂的分工协作效率再高,你一个工人可以做十件衣服。但是我依然不会购买你的东西。
你的效率再高,你的工人也是要发工资的,你的时间是有成本的。而我的时间成本是零。
我一个古代的家庭妇女,本来就不能抛头露面,天天在家里面干啥呢?除了做饭,就是纺纱织布做衣服。我做衣服的时间,是不计算成本的,是零。因为不干这个,我也没事可干。
潘金莲,已经不是农民了,已经是城里人了。天天在家,除了蒸馒头,也是要做衣服的呀。王婆是用什么借口,把潘金莲叫过去的呀?给自己做衣服啊。连城里的女人,衣服都是自己做的。你开一个服装厂,卖给谁呀。
我们来总结一下,男耕女织,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。对市场根本就没有需求,因为没有需求,分工协作的生产方式。它就只能像景德镇的瓷器一样,在特殊的行业、特殊的地点,零星的存在。
而没有分工协作,就无法打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。闭环了,这是一个死循环。而且这个循环,是无法从内部打破的。古代的农业社会,为什么几千年不变啊。因为陷到这个循环当中,走不出来了。
可问题是,我们走不出来,欧洲怎么就走出来了呢?英国的分工协作怎么就普及了呢?
欧洲人他也没有什么三头六臂,它跟我们一样。在农业社会也陷入到、这个死循环当中了。工业革命是从十八世纪开始的,在这以前,欧洲也经历了上千年的农业社会啊。
那为什么在十八世纪的时候,忽然就爆发了呢?它是如何跳出这个死循环的呢?因为历史给了欧洲人一个机遇。
第四部分:大航海与殖民地
这个机遇就是,1492年,哥伦布到达美洲。欧洲的殖民体系开始了。欧洲的殖民体系,它从一开始走的就是分工协作的方式。它一开始就没有走那种,自给自足的小农模式。
欧洲人为什么要搞殖民地,它需要殖民地给它提供,欧洲没有的东西。比如说,欧洲的气候比较寒冷,种不了甘蔗。但是欧洲它需要糖啊,怎么办?
现在有了美洲殖民地,古巴的气候适合种甘蔗啊。那你古巴什么都别干了,就专门的给我种甘蔗。殖民时期的古巴,它从一开始走的就是这种,专业化的大种植园模式。劳动力不够,我从非洲给你运过去。
但是古巴只种甘蔗了,不干别的了,我的吃穿用度怎么办啊?哪怕是奴隶,你也要给他穿衣服吧,衣服从哪里来呀?我欧洲给你提供,我在欧洲本土建立大规模的纺织厂。生产服装运到古巴,卖给你,换你的糖。
我欧洲本来也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,我的服装厂本来是建不起来的,因为没有需求,没有市场。但是现在有市场了呀,市场在殖民地啊。
欧洲这种大规模的工厂建起来以后,就需要大量的工人。工人从哪里来,从农村来、从农民来。这些农民进厂了以后,他就没有办法男耕女织了,我的衣食住行怎么办?市场来提供。
有了市场,有了需求。别的行业,别的行业的分工体系。连锁反应,也这么起来了。欧洲上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,就这样慢慢地瓦解了。
这个瓦解不是从内部开始的,而是在外部点燃的,在殖民地点燃的。没有殖民地这个外挂,欧洲将会跟我们一样,在小农经济的死循环当中,很难走出来。这样的生产方式普及了以后,以分工协作为核心的工业革命,自然而然的也就爆发了。
欧洲人并没有从内部突破小农经济,而是从外部,利用殖民地这个外挂,来完成这个转变的。
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,很多的劳动,比如说家庭妇女的纺织。她的时间是没有成本的,它是不计算时间这个成本的。它对效率是没有要求的。
但是这种工厂的生产模式,它工人的时间是要付钱的,它天然的就会追求效率。有了这个对效率的追求,蒸汽机的发明,它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了。没有瓦特,也会有砖特。没有亚当斯密,也会有冠当斯密。
搞清楚了欧洲殖民体系的、经济运作模式,我们再来思考另外一个话题。
第五部分:非暴力不合作
年轻的时候,学习印度的历史。印度的国父甘地,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,争取国家的独立,靠的是什么呀?非暴力不合作。
具体的措施就是,甘地号召每一个印度人,男耕女织,纺纱织布。回到农业时代的印度。这样就可以打败英国人。
当时的我很不理解,都二十世纪了,飞机都在天上飞了。你手摇纺车,回到农业时代,就可以打败世界上最强大的大英帝国。这个甘地有点傻吧。
现在我明白了,不是甘地傻,是我傻。也不能说是我傻,是我对英国殖民统治印度的,内在逻辑根本就不了解。
英国殖民印度,是为了什么啊,是为了这片土地吗?是为了把印度人消灭,把英国人移民过去吗?不是的。英国人根本就没有移民印度的想法,这个地方太热了,英国人受不了。英国想要对外移民,有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,甚至有美国,印度根本就排不上号。
英国殖民印度,是为了把印度纳入到英国经济,大分工的殖民体系。印度的定位跟古巴一样,古巴负责生产甘蔗,然后购买欧洲的工业品。
英国当时最大的工业部门是纺织业,但是英国比较冷,种不了棉花。你印度负责给我种棉花,我加工成工业品,然后再卖给你。没有印度的棉花,没有印度的市场,我大英帝国的纺织工业,可就要坍塌一大半了。
甘地就是因为精准的抓到了,英国殖民印度的内在逻辑。所以才提出了,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模式。我种的棉花自己纺纱自己用,我不卖给你。我没有工厂,我手摇纺车,我也不卖给你。
我也不购买你的工业品,我自己织布,我自己做衣服。我从你的殖民经济体系当中,脱离出来,我让你殖民印度无利可图。只有成本,没有收益。到那个时候,不用我反抗,你自己都会走的。
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,号召印度人不要武装对抗。如果英国人杀我们,那我们就把头伸过去让它杀。那英国人为什么不杀呢?一方面确实文明了,但是更重要的另外一方面,这不符合英国的利益。
你把印度人都杀了,谁给你种棉花,谁购买你的工业品。谁给你提供原料,谁给你提供市场。你英国人愿意跑到印度,顶着四十度的高温来种棉花吗?
面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,英国政府是一点办法都没有。因为不合作三个字,切切实实的掐中了,英国殖民统治的七寸。
我当年不理解甘地的行为,看不懂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。那是因为英国殖民印度,跟日本侵略我们的内在逻辑,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日本侵略中国,是为了土地,是为了矿产,它巴不得这片土地上没人呢。用甘地的方法反抗日本的侵略,那就是纸上谈兵,那就是误国误民。
但是英国殖民印度,是为了原材料,是为了市场。这两样东西,都是靠人才能提供的。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,用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。它就是最高效的,也是成本最低的。
第六部分:历史的解构
人类近代的历史,包括现代的历史,是有西方的学者构建的。他们解构历史的时候,会潜意识的将工业革命的原因,归结到他们的文化上。归结到蒸汽机、国富论,还有分工协作的生产模式上来。我们也有意无意的,接受了这样的观点。
这些确实是原因,但是它忽略更加深层次的、底层的原因。所有这一切,都是殖民经济的大分工体系,摧毁了自给自足的、小农经济以后才产生的。不管是蒸汽机、国富论,还是英国生产关系的改变。都是这种殖民经济,大分工体系的附属产物。
不是西方的学者有意的骗我们,人的观念都是被自己,生活的环境所限制的。就像抗日战争的时候,我们无法理解,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。甘地也无法理解我们的,一寸山河一寸血。
每一代人都需要重写人类的历史信康配资,重写历史的目的。不是为了否定,不是为了改变,也不是为了反对西方。而是我们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,我们有了更加宽广的视角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